本報評論員 宋鵬偉舒適溫度有一個區間,達不到會冷,超過了會熱。雖是簡單的道理,但通常人們都希望寧熱勿冷,甚至因此而忽視了熱的隱患,其實過於乾燥、易發感冒等冬季“熱危害”同樣不容小覷。最理想的暖氣,當然是像空調一樣,達到溫控自如的最高境界,但在分戶計量尚未普及的當下,顯然還無法奢望。因此,供熱企業前端管理的重要性凸現出來,要盡可能地保障終端用戶不冷不熱。知易行難,管網龐大而複雜,溫度控制有滯後性,想要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並不容易,這就需要精細化的管理,通過科學監測、精細溫控等手段及時調整,實現用戶利益的最大化。看天燒爐,測溫調暖,可謂益處多多。既可以提高用戶體驗的滿意度,還可以節約能源、降低成本,更有利於低碳環保,降低霧霾天出現的概率。此時,難免有人會說,如果趕上暖冬,豈不是購買的服務縮水了?沒錯,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解決:在政府對企業成本進行科學核算的基礎上,可以讓供暖費隨溫度變化而變化,使企業成本與產品售價實現聯動,不斷趨於合理。與終端控制相比,供熱企業的前端管理存在諸多局限,所以建設智能供熱系統才是今後的方向。開關自由、冷熱自如,智慧城市距離我們並不遙遠,不妨拭目以待。  (原標題:詮釋暖的涵義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v88wvwir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